北京地坛医院

党建工作

北京地坛医院李坪:斩断“误入歧途”的血液通路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5-07-24 点击量:

  “实在不好意思!我这儿有个着急的手术要做,最多20分钟!”

  记者初见李坪,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地坛医院”)门诊楼2层内镜室走廊尽头,一身手术服装扮的消化内科主任李坪一路小跑着离开,背影给人一种心安的感觉。采访本来约在下午3时开始,但在医院里,你永远预测不到时间的变数。


  让“血液”江河顺利流入海洋  

640 (3).jpg

  “提到静脉曲张,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人体部位可能是下肢,但有一种静脉曲张却发生在食管或胃。”李坪高效完成手术后回到办公室,对照着一组典型病例照片向记者介绍,胎儿在出生之前,和母体的一切连接均通过胎盘和脐带完成。在出生那一刻,胎儿的循环系统开始适应独立运行的状态,肺循环迅速建立。

  “但如果日后,个体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身体变化,导致胃底和食管静脉回流不畅,为了帮助血液回到心脏,门脉侧支循环的各个通道将再度开启,可能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对人体有很强的危害性。”李坪说。

  食管胃旁静脉曲张传统的治疗方案需外科医生或介入医生将门脉侧支血管离断或栓塞,进行复杂的有创操作,远期成功率有限且医疗费用较高。直到内科医生借助超声内镜找到静脉曲张食管胃旁的主干血管,通过针尖逐个穿刺到血供源头,注射组织胶封闭,从源头斩断血供,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案才变得愈发精准、高效。

  “手术顺利的话,一般十来分钟就能结束。”李坪说着,眼里闪着自信的光。

  2023年3月,食管胃旁静脉曲张穿刺组织胶精准封闭术(PCSS)正式注册应用,并逐渐在临床中推广。“PCSS对主干血管进行阻断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出血风险,避免遗漏分支,尤其适合复杂病例。”李坪介绍,相较于此前的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ESVD),PCSS实现了全方位的术式升级。PCSS着重强调“旁”字,将手术操作从食道、胃中脱离出来,隔着胃壁将食道内外的静脉曲张消灭,能够实现术后没有疤痕,甚至不留针眼。

  “其实,我们在内镜下看到的细小的静脉分支,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些被疾病拦截、处于‘憋闷’状态的血液需要开辟出一条通路,重新流回心脏,参与到全身的血液循环当中。我们工作,就是要斩断‘误入歧途’的血管通路,让腹腔内其他侧支血管像江河一样最终顺利流入‘海洋’。”李坪补充道。

  从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开始 

微信图片_20250724103101.jpg

  步履不停,既是为了亲手救治危重患者,也是为了教会更多医生救治的方法。李坪常常在参加学术会议之余为各地同行进行实操带教,也在不断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授课,将好的技术、经验进行更广泛地传播。

  不久后,北京地坛医院内镜中心将在李坪的见证和参与下正式运行,这里不仅是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术室,拥有国际一流的内镜、超声、CT设备,还是一个处在行业尖端的“线上课堂”。“通过视频直播,外院的医生能方便快捷地学习到手术技术,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李坪说。

  回望31年前,李坪来到北京地坛医院外科工作,当时救治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如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主流方法还是脾切断流术,该术式需通过截断胃和食管周围的血管并切掉脾以挽救患者生命。“可实际上,有近1/3出血患者根本坚持不到动手术,因此急需更高效的救治方法。”李坪回忆。

  在北京友谊医院进行了三个月的进修学习后,李坪回到地坛医院,有声有色地将胃镜、肠镜、食道静脉套扎术相关工作开展起来,并逐渐将技术拓展至内镜止血领域。但事实上,由于内镜止血成功率一直较低,李坪刚接触内镜止血技术时,兴趣和信心都不足。直到他观察到一些患者的复查结果,发现应用相关技术能显著促进患者康复,便开始探索其中规律,持续改进内镜治疗技术。

  至今,李坪团队已成功扭转了业内对消化内镜“只能作短时间应急用”的刻板印象,并科学证实,很多经消化内镜治疗的食管胃旁静脉曲张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2023年3月,医院新进的一款超声内镜成为李坪团队工作新的转折点。一次偶然机会,在较以往非常规的探测方式下,患者黏膜外(胃壁、食道壁外)很多粗大的血管暴露在仪器视野中。在与患者CT影像进行比对后,李坪断定这就是静脉曲张的来源血管。接着,他按照血管网络一点一点寻找,找到了曲张“背后”的主干血管。

  以往,专家们都是借助超声内镜先去找门静脉和脾静脉的主干,但当内镜来到食道、胃,血管数量猛增,去向也变得极难分辨。李坪解释:“逆着既定方向找,从血管的小分支‘溯源’,找到主干血管的出血点,果断把组织胶打进去,效果立竿见影。”

  从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出发至今,李坪团队每年能够完成3000余台食管静脉曲张手术,耗时短、耗费低,患者再出血的周期显著延长。

  每一块“拼图”都值得收藏

  站在当下回头看,每一次危急关头的救治经验都成为李坪职业生涯的一块拼图。它们相互咬合着,正拼凑出一幅日趋完整的图案,也拼就了如今李坪面对复杂病症时游刃有余的模样。然而这幅图案明暗交织,并不全是色彩靓丽的色块。

  2000年前后,科室收治一名胃黏膜大量出血的男性患者。由于胃黏膜出血量极大,内镜下,患者胃壁静脉血管难以清晰辨别。

  “当时,一支组织胶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造价昂贵且数量有限。我记得那台手术一共准备了6支0.5毫升的组织胶备用。”李坪回忆,在6支组织胶都注射完后,患者的出血还在继续,最终输血近7000毫升也没有将那位患者从“死神”的手里抢救回来。

  医学难题客观存在,无法回避。只有思考解决办法,一次遗憾才不会变成技术上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坎。

  在看不到血管走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精准注射组织胶?李坪先后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多位业内专家,总结出经验:一是要避免盲目注射组织胶,可以按压出血点附近的黏膜尝试寻找血管;二是组织胶要备足,不再让准备不足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年复一年,李坪坚持总结手术经验,常学常新。李坪说,自己现在愈发频繁地“钻”到复杂手术中去,保持活跃、亢奋的思维去挑战各种“新鲜出炉”的难题,那些看上去重复性的工作也并不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他更加“元气满满”。“如果身体允许的话,干到70岁再退休我也是愿意的呀。”李坪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