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青年医师|丁兴欢:显微镜下抽丝剥茧巧拆弹,造影屏前穿针引线妙通栓
为厚植青年医师成长沃土,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地坛医院开展了第五届“十佳青年医师”主题教育推选活动。经过前期的推荐、资格认定、现场评选等阶段,十位青年医者脱颖而出,他们以青春为尺,丈量生命温度。小编将带您走近这些“青春医者”,聆听他们与疾病较量的故事,感受医者仁心与时代担当的交响。
丁兴欢,医学博士,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及开颅手术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狭窄、烟雾病等,同时负责急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栓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等。担任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医师分会理事、北京整合医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神经外科这片关乎生死的精密战场上,风险和挑战如同影子般相随。丁兴欢发现,有时单凭一把手术刀,或一套介入导管会走得很艰难。尤其在一些复杂的脑血管病面前,单纯依赖一种技术,手术风险可能陡然升高。介入治疗中突发大出血,必须争分夺秒开颅清理血肿挽救生命;面对棘手的动静脉畸形,开刀术前栓塞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难度,而单纯多次介入栓塞可能仍难除根,还是需要开刀手术彻底解决问题。在丁兴欢看来,将这两种技艺融会贯通,一手精通外科开刀手术,一手掌握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一名真正内外兼修的复合型血管神经外科医生,才是为患者生命提供最周全保障的“安全阀”。
怀着这个目标,他从研究生阶段的介入技术基础出发,踏入了北京地坛医院。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下,他潜心磨砺开颅手术的技巧,积累精细操作的经验。几年的沉淀,刀尖与导管在他手中渐成一体。如今,他正努力将神经介入这门“内功”,深深融入神外手术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追逐着心中那个“复合型医生”的理想。
面对脑内千丝万缕的血管网络,多掌握一种技术,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时间在无影灯下静静流淌,淬炼着丁兴欢手中那把无形的柳叶刀——如今的他,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入路开关颅技术、显微镜及内镜下血肿清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显微血管吻合术等,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术500余台,并主刀完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密网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及颅内血管狭窄血管成型支架置入术、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急性硬膜外血肿及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栓塞术等多项复杂手术。每一项熟练掌握的术式,都是他坚实的脚印,是他“内外兼修”理念最有力的实践。
然而,神经外科医生面对的挑战,不仅是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丁兴欢还深切关注着患者就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体验。传统的脑血管造影需要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造影,术中需暴露隐私、术后病人需要卧床24小时,不仅行动不便,还增加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迷走神经反射等风险,且局部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包括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等。看着患者术后因长时间卧床而痛苦不适,他深知创新、改革的重要性。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升就医体验,丁兴欢所在的神经外科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新路径——经桡/远绕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尽管操作技术要求更高,学习曲线更为陡峭,初期开展起来也较为麻烦,但想到患者术后能即刻下床活动、无需忍受卧床之苦、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这一切努力都充满了意义。秉承着“患者需求为先”的信念,丁兴欢在前辈们的指导下迎难而上,潜心钻研。现在,超过90%的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都选择这条手腕上的“舒适通道”,这项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让每个在我手中的患者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治疗。”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地坛医院青年医生的初心和使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当代青年医师应有的担当,严于律己,坚持学习,不断更新业务技能和知识储备,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断打磨自身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新征程下建设地坛医院光辉未来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