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新靶点:北京地坛医院王宪波团队揭示肠道微生物和代谢改变促进肝硬化门脉高压进展的新机制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王宪波团队在消化药理和治疗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中科院1区TOP)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阐明了肝硬化门脉高压(CPH)患者独特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并阐明了门脉高压的微生物驱动机制。一方面肠道菌群通过影响宿主精氨酸代谢促进其生物合成;另一方面某些肠道菌种的促炎作用可诱导iNOS表达,共同作用于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进而促进一氧化氮的生成,驱动门脉高压的进展。本研究不仅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相关并发症,如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尽管积极应用了一些治疗方法,CPH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索新的有效治疗靶点和药物,对于CPH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肝轴在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CPH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在CPH进展中的潜在作用。
研究人员首先从CPH患者和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对照组)中采集粪便样本,开展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CPH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及其功能通路。为探究肠道菌群在C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课题组进一步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系统的验证实验包括粪菌移植、CPH特异性细菌移植以及抗菌实验等。
结果表明,CPH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其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产脂多糖细菌数量增加而抗炎菌群减少。这种肠道菌群失调伴随粪便代谢组的变化,特别是在精氨酸生物合成和一氧化氮生成方面。研究发现,移植CPH患者肠道菌群及CPH相关菌株Veillonella nakazawae会加速小鼠门脉高压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小鼠门脉高压病情恶化。该研究首次从临床上揭示了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代谢改变与CPH进展密切相关,对进一步认识CPH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更为临床基于肠道微生物组的CPH治疗提供了新证据。
王宪波表示,“肝病调脾”、“健脾化湿顾中焦”是我们学科多年来治疗慢性肝病特别是包括ACLF、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等重症肝病的常用方法。已有研究证实健脾益气化湿中药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衡,我们的研究又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改变促进CPH进展,因此,目前课题组正在开展基于健脾化湿法的中药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作用研究,希望中西医协同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北京地坛医院张群、侯艺鑫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崔晶花为本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地坛医院王宪波、冯颖和首都儿科研究所袁静为本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