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及如何施救?
“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关键时刻救在您身边!
每天,我们急诊科都会接诊各种各样的急症病人,其中有一种情况,发生突然、进展迅速、后果极其严重,那就是——气道异物梗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噎住了”。食物、玩具、小物件卡在喉咙里,几分钟内就能让人窒息,失去意识,甚至危及生命。
窒息是导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人。当异物完全阻塞气道时,人无法呼吸、无法咳嗽、无法说话,脸色会迅速发青发紫。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6分钟!等救护车赶到,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幸运的是,有一种非常简单、有效、徒手就能操作的急救方法,可以在危急时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它也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或“腹部冲击法”。
一、什么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由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博士在1974年发明的。它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突然的腹部冲击,使膈肌急速上抬,增加胸腔压力,从而在气道内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气流,这股气流就像一股“人工咳嗽”,能将堵在气道的异物冲击出来。但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只适用于气道被异物完全阻塞的患者!也就是患者无法说话、无法咳嗽、呼吸困难、双手不自主地抓住喉咙(这是国际通用的窒息求救手势)。如果患者还能咳嗽或说话,说明气道只是部分阻塞,应该鼓励他用力咳嗽,不要进行海姆立克冲击。
二、如何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场景一:救助清醒的成人或1岁以上儿童
1.判断与沟通:快速上前询问:“你噎住了吗?需要帮助吗?” 如果患者点头或做出窒息手势(双手卡喉),立即行动!大声呼救!让周围人帮忙拨打120(或当地急救电话)。
2.站稳位置:站在患者身后,让患者身体稍微前倾(这有助于异物排出,而不是更深地卡下去)。
3.环抱腹部:双臂从患者腋下穿过,环抱住其上腹部(肚脐与胸骨下端之间的区域)。一手握拳:将拳头拇指侧(拳眼)向内,放在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约5厘米)的位置。(强调位置:肚脐上方,不是正中间或胸腔!)另一手包住拳头,用另一只手紧紧包住握拳的手。
4.快速向上向内冲击:用力!快速!向上!向内!进行冲击。想象要把患者抱离地面那样发力。动作要干脆、猛烈,就像要把肺里的空气突然挤出来一样。每次冲击是一个独立的、有力的动作。
5.重复冲击:连续进行5次这样的腹部快速冲击。检查效果:每次冲击后,迅速看一眼患者口中是否有异物排出。如果有,小心取出(避免用手指盲目抠挖,防止异物推得更深)。如果异物未排出,患者仍有窒息表现,立即重复5次冲击!
场景二:救助婴儿(1岁以下)
1.判断与呼救:婴儿无法表达,表现为突然无法哭出声、咳嗽微弱或无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失去意识。立即大声呼救!让人拨打120。
2.体位与拍背:将婴儿脸朝下,头低脚高地俯卧在您的前臂上(手臂托住婴儿胸部和下颌),用您的大腿作为支撑。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用力拍击5次。(力度要足够,但要控制好,避免损伤。)
3.翻转与压胸:如果拍背无效,小心地将婴儿翻转过来,使其脸朝上,头低脚高,躺在您的前臂或大腿上(保持头部低于身体)。用两根手指(食指和中指),放在婴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正下方),进行5次快速向下的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类似婴儿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但速度更快更急促)。
交替重复:5次拍背 + 5次压胸,交替进行!每次操作后都要检查口腔是否有异物排出,小心取出。持续进行,直到异物排出、婴儿开始有效哭泣/呼吸,或失去意识(此时需开始婴儿心肺复苏)。
下一篇: 预防近视 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