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工作动态

北京地坛医院举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5-09-01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50904170625.jpg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战略部署,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治核心能力,近日,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举办“地坛—徐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建设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班邀请来自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多位专家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医、教、研、防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感染性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及整体防控管理水平。

   北京地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院长陈效友在培训班致辞中表示,医教研防协同发展在公共卫生体系与临床工作中的至关重要。他指出,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的紧密协作,是推动医院、科室及个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医务人员应立足临床,增强问题意识,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提炼科学问题,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临床队列研究,以提供不同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应重视复盘与反思,持续改进医疗实践与管理水平。

   本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以“精医、强研、善教:传染病学科能力跃升三维引擎”为主题,为传染病防治一线的医务、科研与教学人员提供了高层次、深度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多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共享,为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教育处处长兰学立以思维快与慢-临床思维的基本原理与现状反思为题,结合临床案例,生动阐释了通过“专注-呈现-复盘-反思-反馈”五步法进行临床思维与刻意训练的方法。她提出,医生应持续提升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与团队协作,最终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中日友好医院研究型病房副主任王业明从医学的本质与发展历程出发,指出科研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拓展认知边界,并详细讲解了PICO与FINER原则在研究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新冠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估实例,阐述了临床队列研究中因果推断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向宽辉围绕病毒变异机制、抗病毒药物研发、干细胞在抗病毒中的作用及相关实验研究展开报告。介绍了病毒吸附实验、基因编辑技术等多项研究,探讨如何将实验发现转化为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北京地坛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科技处负责人胡朝英系统阐述了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与机构的职责,从方案设计、数据管理、监察稽查等环节,详细介绍了质量控制与文件管理的要点,指出专业组应严格执行试验方案,定期开展内部质控,保障数据准确性与患者权益。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陈志海以如何做好临床教学为题,分享了教学目标、形式、角色分工与评估方法,分析当前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以“基孔肯雅热的诊疗”为例,融合国家指南、临床经验与文献资料,进行了教学示范。

   北京地坛医院超声科主任张瑶系统介绍了超声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经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负荷超声心动图、超声造影等特殊检查的临床应用。通过多个病例,展示了超声造影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优势及其与病理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北京地坛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关春爽结合影像图片与临床报告,详细讲解了胸腹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与阅片技巧,提升了学员的影像诊断能力。

   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孙亚民介绍了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进展,强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案例展示了AI在疫情预警、病原发现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呼吁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讨论环节,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蒲琳、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钱芳、副主任医师田地与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朱玉成、张冠军、赵学建等专家,就徐州地区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加强地坛—徐州协作、共同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达成多项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