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

工作动态

“秒级响应”创生机!北京地坛医院机械取栓救治两例高危卒中患者​​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5-07-02 点击量:

近日,北京地坛医院神经中心脑血管疾病诊疗团队上演“生死时速”,凭借“秒级响应”的智慧化救治模式与先进的机械取栓技术,相继为两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打通“生命线”!

作为北京市卫健委“三级卒中中心”成员单位,医院努力打造脑卒中绿色通道,短时间内为患者准确判断与迅速施治,生动地诠释了“时间就是大脑”。

87岁老人突发偏瘫、言语不清,1小时打通生命线!

87岁的张大爷(化名)突然左边肢体完全瘫痪,双眼一直向左看,话也说不清楚。大约发作2小时后被送到北京地坛医院急诊进行抢救。高级卒中中心团队迅速对张大爷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NIHSS评分为11分,评分高于6分就意味着患者可能是大血管出现了问题,具体情况和病因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确定。

“脑卒中患者一般分为出血和缺血两种,需要先进行检查确定是哪种脑卒中。”医生经过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初步判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于是团队立即启动溶栓治疗,DNT(从入院开始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国际指南推荐≤60分钟)为34分钟。药物溶栓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通常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4.5小时内。但究竟是否为大血管闭塞,还需要进行头颈CTA(CT血管成像)确定。

经检查,团队最终证实了张大爷的病因——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急性闭塞,同时心电图检查发现张大爷患房颤,提示心源性栓子脱落所致梗塞可能性大。像这种大血管的堵塞单用药物很难完全消融血栓,要想真正解决张大爷的脑血管拥堵问题,还是需要进行机械取栓手术。

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与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导管室及麻醉科相关人员迅速完成术前准备,张大爷的手术开始了。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默契合作,团队采用先进的支架取栓联合导管抽吸取栓结合技术(SWIM技术)一把便将栓子取出,手术仅用时1小时。术后不到两周,张大爷出院时已恢复良好,完全可以自理。

49岁小伙睡梦中突发卒中,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拆除“不定时炸弹”

就在张大爷救治的两天后,另一名急性梗死患者——49岁的陆先生(化名)也被送到了急诊抢救。与张大爷情况不同的是,陆先生为醒后卒中,夜间发作时间不详,他是早上醒来发现右侧肢体无力,话也说不清楚,才被紧急送往急诊。因此,他的病情相比张大爷更为严重!他的NIHSS评分为18分,出现面瘫、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甚至已经呈现谵妄状态,如果不及时抢救,随时可能发生昏迷!

在排除脑出血后,因为不能确定发病时间,团队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溶栓治疗。然而,在进行CTA检查明确病因时,由于陆先生已经失去自主控制能力,频繁无意识地晃动使得检查一直无法顺利进行。为了尽快明确病因对症抢救,团队给患者使用镇定药物后为其进行了CTA及核磁检查。

从影像判断,陆先生是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基础上的急性闭塞。不过虽然“主路”堵死了,好在周围的“小路”还能通行。由于此前长期缺血侧支血管代偿良好,血流依旧可以通过“小路”流通,完全梗死的面积并不大。即使陆先生可能已经错过黄金时间,但是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640 (2)_副本.jpg

在与家属沟通患者的情况后,神经中心团队及其他科室同样为其进行了机械取栓手术,虽然闭塞部分很快疏通了,但是重度狭窄还是存在。如果不解决狭窄问题,这条“主路”随时还会再次闭塞!为了缓解血管狭窄的情况,团队使用球囊对血管进行了3次扩张后,陆先生的血管狭窄已降低至50%,血流能够维持正常通过。经过两小时的抢救,患者颅内血管成功再通。陆先生后续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避免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经过12天的住院治疗,陆先生基本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大脑中动脉是大脑最为核心的血液供应通道,一旦发生急性闭塞,常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甚至昏迷!”神经中心主任冯恩山说到,“对团队而言,每一次取栓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奋战,也是对技术熟练度与应急能力的考验。”

面对上面两位患者复杂、危急的病情,机械取栓成为逆转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的关键方案。这两例手术的实施展现了北京地坛医院在急性脑卒中救治领域的强劲实力与担当。未来,医院将继续致力于优化卒中救治流程,凭借高效救治体系的构建与团队协作优势,进一步提升本地区对于高致残、高致死率脑卒中的救治水平,以期挽救更多生命,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