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青年医师|何玲玲:胃肠深处的追光者
为厚植青年医师成长沃土,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地坛医院开展了第五届“十佳青年医师”主题教育推选活动。经过前期的推荐、资格认定、现场评选等阶段,十位青年医者脱颖而出,他们以青春为尺,丈量生命温度。小编将带您走近这些“青春医者”,聆听他们与疾病较量的故事,感受医者仁心与时代担当的交响。
作为北京地坛医院消化科的主治医师,何玲玲始终秉持着医者仁心,扎根临床,积极投身科研,不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作为传染病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无论是支援发热门诊,还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何玲玲从来没有犹豫过。在她看来,作为一名青年医师,这就是职责所在。2022年,她勇挑重担,承担了长达半年的新冠应急值班工作。这是对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然而,她始终坚守一线,用坚定的行动书写着医者的誓言与担当。
在日常工作中,何玲玲始终秉持患者至上的理念,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贴心的医疗服务。面对肝硬化、肝癌晚期等重症患者时,患者和家属对医生寄托着无尽的希望,这促使她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治疗的动力。她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深入分析每一例病例,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效果。她年均胃肠镜操作量超过2000例,二三级手术超过300例,年会诊和急会诊超过300例,她的工作不仅限于日常诊疗,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协助科室成功申请了2项新技术,提升了整个科室的诊疗水平。她还曾多次参与病例演讲比赛并获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大爱与责任。
同时,何玲玲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她坚信,深入挖掘临床问题背后的机制对患者的帮助更大。每当繁忙的临床工作结束后,她又投入到科研领域,攻克肝硬化等重大疾病的关键问题。2020年,她首次在国际上提出GLT25D1基因敲除会导致小鼠胚胎致死的研究成果,并于2022年进一步证实该基因在胶原组装与分泌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她正在积极开发与该基因相关的小分子药物,旨在为肝纤维化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目前该方向也获得的相应的国家发明专利。此外,她还建立了多个临床科研数据库,为科室的临床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她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院级课题,致力于肝纤维化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主持了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项目、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培育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发表中英文论著2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达到39.966,申请发明专利3项。她坚信,医学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真正为患者带来福祉。
她不仅关注自身发展,更致力于医学后备力量的培养。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她协助导师培养了10余名硕博研究生,这些新生力量在学术领域闪耀光芒,推动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时,她还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的教学任务,并多次获得教学奖项,她积极向学生们传递医学专业知识和地坛精神,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挥洒汗水,辛勤耕耘,奋战于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何玲玲用青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医者华章,用行动践行着“坚守初心,笃行致远”的座右铭。